聚力高质量 追梦新时代
鄂尔多斯:绿色发展再出发

□本报记者 张晓艳

《鄂尔多斯日报》2019912日第3

 

肩抵长城,身环黄河,怀拥沃土,八万七千。原名伊克昭盟,因历程不凡青史留名。世纪之元,撤盟设市,更名为鄂尔多斯,现辖七旗两区。从黄沙肆虐到花园城市,从偏隅中国西北到“温暖全世界”,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全区经济的排头兵……

 

——这是现代名城鄂尔多斯在新中国的时代刻痕。

 

时间不语,却是最好的书写者。

 

70年奋进的里程,彪炳于时代的史册,更镌刻在百姓的心中。鄂尔多斯成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和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五个典型城市之一。先后获得全国技术创新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荣光。蝉联两届全国文明城市,创成国家西部首个全国文明城市群。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率先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三个转变”,正在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构建“三种模式”,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鄂尔多斯防线不断筑牢;构筑“三大优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突出“三个更加注重”,形成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产业发展不能老盯着‘羊煤土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企业”的殷殷嘱托,正是鄂尔多斯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引和强大动力。

 

(二)

 

时代有继往开来,个人有起承转合;城市有风驰电掣的速度,个体有公平共享的温度;让自尊者有力,让自强者幸福;“鄂尔多斯蓝”与“鄂尔多斯绿”汇聚一地,复兴之梦与小康之梦串联一体……从一座城到一个人,每一个跃动都在勾勒出动态时空的鄂尔多斯图景。

 

绿色成为鄂尔多斯最亮丽的名片。70年来,鄂尔多斯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建设模式,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沙害基本消失,气候明显改善,生态状况实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改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110多亿元,形成了上下联动、合力共建生态文明的生动局面。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为世界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样本;亿利库布其生态示范区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18年,全市森林资源总面积达2337.4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6.9%,植被覆盖度稳定在70%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41.30%,空气质量优良率89.7%以上。一个生态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绿富同兴”的壮美画卷,铺陈于鄂尔多斯高原。

 

在鄂尔多斯高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化作重塑山川的生动实践。

 

同时,建立了集中集约、绿富同兴的开发保护模式。全市单位GDP能耗、水耗持续降低,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达到14家,建成 10个国家级、17个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利用采煤复垦区和采空区规划建设50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先行实施50万千瓦;建设沙漠光伏发电项目100万千瓦,光伏治沙超10万亩;生态景区年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在保护绿水青山中收获了“金山银山”。

 

胜寸心,方能胜苍穹。奔跑中的鄂尔多斯,总是将“笑脸”作为最美的颜值担当。

 

2018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269.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0.12%提高到2018年的74.5%;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834元和18289元,列全国地级市第28位和44位,是1978年的168倍和94倍;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整体保障水平进入全区前列;科教文卫等民生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取得新进展;成功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个、自治区级示范单位24个;深入推进平安鄂尔多斯建设,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最安全城市;乡村振兴深入实施,所有行政嘎查村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普及卫生厕所的农牧民达到8.9万户,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地区;精准脱贫取得阶段性胜利,唯一的自治区贫困旗杭锦旗成功“摘帽”,全市贫困发生率降低至0.03%,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效……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节节高,一张张笑脸汇成了致爱祖国的最美表情。

 

70年,砺团结之剑;70年,酬万民一心。今天的鄂尔多斯,汇优势为实力,集众力为引擎,“亮相”世界的路径更加通达多元。

 

1949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仅138公里。到2018,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4万公里,铁路通车里程2039公里。机场全年共营运航线50条,通航城市56个,开通了至韩国、越南、泰国、俄罗斯等国际航班航线。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初步构建起以鄂尔多斯国家级高新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等为支撑的创新开放服务平台。

 

日出东方,光耀史册。70年,新中国风华正茂;70年,鄂尔多斯印记闪亮。

 

万里山河万里新。今天的鄂尔多斯,火热的胸膛盛放着火热的梦想——这是一座城市追梦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山再高,往上攀就能登顶;路再远,走下去就能抵达。

 

鄂尔多斯,砥砺奋进再出发……

 

(一)

 

70年,锦绣开卷挥重墨,蓝图擘画著巨篇。

 

经济总量实现“撑杆跳”。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1526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元。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63.2亿元,列全国地级市第54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33.5亿元,列全国地级市第36位。

 

2018年,鄂尔多斯每天创造的财政收入相当于1950年全年的129倍。

 

苍天厚土,经天济地,像泉涌一样喷吐着财富和商机。驻足鄂尔多斯,我们总能清晰地感觉到她蓬勃跳动的脉搏。

 

70年,是日趋优化的产业结构激活了市场动力和发展活力。

 

194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6104,农牧业经济占主导,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服务业占比极微。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3.1:52.3:44.6,逐步形成“一产稳中求进、二产转型升级、三产做大做优”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4663.6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98.7亿元,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4%,现代农牧业让粮仓更加丰实;1949年,全市仅有6户工业企业,2018年,全市工业企业超过300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2户,实现总产值3472亿元,70年来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4420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4.5%1949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61万元,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676.3亿元,年均增长12.3%

 

不断跃升的数据曲线,有一个重要引擎,即鄂尔多斯始终着力推动资源开采清洁化、能源输出基地化、能源转化高端化、能源利用多元化、能源开发智能化,以此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积极构筑现代能源经济体系,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现代能源经济犹如一匹黑马,让鄂尔多斯从“一煤独大”转向“一煤更大”,从一“源”起跑转为多“源”并发,不断领跑新征程。

 

1949年,全市只有10多个小煤窑,原煤产量仅6.8万吨。2018年,全市原煤产量6.2亿吨,是1949年的9000多倍,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22%,构筑了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烯烃、煤基新材料等多条煤化工产业链,形成规模庞大的煤化工产业集群。全市煤电装机2038万千瓦,天然气产量稳定在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装机270万千瓦,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正在全面形成。成为国家14个大型煤炭基地、9个煤电基地、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被确定为国家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与此同时,不断深化的供给侧改革催生了化学变化,民营经济活力持续迸发,积极培育了一批好项目,催生了一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各行各业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家国情怀沉淀为高质量发展“能级”。

 

传统产业从“专业化”走向“行业化”,新兴产业瞄准“高新尖”。

 

如今“鄂尔多斯”煤品牌影响力持续显现,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市建设深入推进,“鄂尔多斯”品牌价值已超千亿,蝉联全国纺织服装行业第一,真正走向全世界、温暖全世界。新能源、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从无到有、全面兴起,煤基新材料实现产业化应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及下游新材料、石墨烯新型碳纳米材料、锂电池等新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金融、房地产、文化、旅游、会展、休闲养老等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2018年,汽车整车产能达到3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产量车1.2万辆;煤机配件75万件、液晶玻璃基板80万片、云计算服务器装机能力30万台……被列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年接待游客、旅游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金融存贷款余额位居全区前列。

 

多轮驱动的“鄂尔多斯号”正在迎风劈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