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70年铿锵足迹(工业发展篇)

 

□市统计局 本报编辑部

《鄂尔多斯日报》2019916日第6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的70年发展历程中,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几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以能源经济为主导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经济发展体系,实现了从全自治区最为贫穷落后地区向领跑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火车头”的历史性转变。70年来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全市、全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工业规模与效益跨越式推进  

  

工业规模节节攀升。新中国成立初期,鄂尔多斯市工业增加值规模不足百万,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工业经济一直徘徊不前,工业增加值停滞在3千万的水平,位居12个盟市第9位。改革开放后,鄂尔多斯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实施资源转化战略的机遇,以绒纺和能源为起点,拉开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序幕。“九五”计划明确了“工业立市”的指导思想,工业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2004年我市煤炭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全国最大的产煤地级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2008年突破600亿元位列自治区之首。2010年突破1000亿元。2018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72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70年来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约4420倍!

 

工业产品极大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只能生产原煤、天然碱、生铁、地毯等为数甚少的工业产品。70年来,我市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极大丰富,产品种类增加至60多种。原煤、钢铁、建材、化工等能源原材料行业已形成庞大的生产能力:2018年,原煤产量6.2亿吨,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9090倍;发电量1034亿度,增长303万倍;水泥产量395万吨,增长15万倍;铁合金产量达到138万吨。煤化工行业迅速发展,煤制烯烃产量127万吨,煤制甲醇685万吨,煤制尿素234万吨,主要能源产品及能源衍生产品产量自治区占比接近70%。高技术装备类产品发展迅速,汽车产量1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2万辆,发动机5.6万台,光电子器件6476万件。工业供给能力的增长,为全市乃至自治区及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企业规模效益双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到70年代,我市工业企业规模基本属于小手工作坊,总资产不足亿元。到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已发展至402家,资产总计近万亿,达到9965.1亿元,位居自治区第一位,占全区比重达到32.5%,资产总额超100亿元的企业17家,超500亿元企业4家。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营业收入3736.4亿元,占全区26.1%;实现利润706.1亿元,占全区的50.1%,以一城之力占据全区半壁江山。

 

现代工业体系逐渐成型

  

非煤工业深度优化行业结构。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以煤起步,因煤壮大。“十一五”时期之前一煤独大的行业分布逐渐凸显,进入“十二五”时期,为了改变简单挖煤卖煤的单一工业局面,为了响应国家资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的号召,我市把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精细化学品等行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全国最为先进、完整的煤炭清洁开发产业链条。加上新能源的大力开发,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推进,装备制造、电子元件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鄂尔多斯工业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出了重大贡献。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非煤工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5.4%,比“十一五”末提高6.3个百分点。其中,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2.8%,比“十一五”末提高11.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行业比重比“十一五”末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0.7个百分点。

 

工业园区横向拓展产业布局。工业园区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平台,随着“鄂尔多斯经济现象”的出现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工业园区发展拉开序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培育,鄂尔多斯市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市经济核心增长极,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引导经济转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2018年,全市共建成煤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循环经济、高新技术、轻纺等工业园区17个,其中国家级1个,自治区级7个,累计建成面积411.9平方公里,累计入园企业29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213.8亿元,8个园区产值超过百亿元。

 

工业经济活力加快释放

  

非公工业枝繁叶茂。改革开放前,全市工业企业基本是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鄂尔多斯羊绒品牌吹响了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号角,紧随其后伊泰集团的前身原煤炭公司进入能源领域,以此为序幕,我市工业经济的整个高速增长时期都打上了民营经济深深的烙印,形成了我市独特的活跃的民营经济发展特色,这在资源型城市中实属可贵。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53.4%,非公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88.5亿元,占规上工业利润总额的55%,增加值与利润占比双双过半。

 

中小微企业欣欣向荣。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规模发展,我市中小微工业企业逐步焕发出活力,迅速成长,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微工业企业368户,实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0.1%,增长14.4%,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收入的比重为45%,比“十一五”末提高16.8个百分点。

 

县域工业各有所长。70年的发展,我市县域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发展到今天已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东胜区逐渐摆脱对于资源的依赖,承接了全市装备制造,光电子原件等转型发展的新行业,并且食品制造、绒纺、制药等轻工行业不断改造升级,工业行业结构健全。达旗在原有电力转化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了煤化工、电解铝、PVC,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准旗是我市最大的煤炭输出地区,是稳定全市煤炭供应及输出的主要保障。鄂前旗作为我市工业后发旗县,如今也发展起了煤炭生产、液化天然气、化工及矿山机械制造等众多行业。鄂旗依托工业园区先发优势,成为我市金属冶炼、建材、炼焦、化工等传统工业支柱行业的集聚区。杭锦旗几乎集中了我市所有的新能源开发。乌审旗成为煤炭资源深度开发的集中区。伊旗主打煤炭生产和煤制油。各旗区工业经济互促互补,各具特色,彰显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新局面。